请稍候...关闭

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257章 調整(二)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8

  中國自古以來,臣權與君權的博弈,都無處不在。
  哪怕是三國時期,漢獻帝尚且懂得玩壹招衣帶詔來跟曹操掰手腕。
  至於強盛時期的皇權,也從來不缺乏有人敢捋壹捋虎須的。
  秦皇漢武,唐宗天祖,都曾經遇到過敢於挑戰的人。
  不過,這事情是要分情況和局勢的。
  在考舉制度制定之初,即使劉徹已經有今日的權勢,恐怕也會被勛貴和官僚集團所非議和脅迫,從而不得不拿出好處收買和拉攏勛貴和官僚們來同意舉行考舉。
  但在考舉制度已經推行了七年,總共送出上萬基礎官員的今天。
  這局勢便已然對調了過來。
  即使劉徹是個泥塑的傀儡,只要他說出這個要求,便無可阻擋了。
  原因很簡單。
  這就是大勢!
  歷史的大勢!
  浩浩蕩蕩,堂堂正正,碾壓過來,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擋。
  今天的考舉士子,本身就已經是壹個強大的,僅次於軍功貴族集團的利益集團了。
  他們的影響力,沒有任何人敢於忽視。
  畢竟,這不是壹兩個人,也不是壹兩個縣,更不是壹兩個郡國的年輕人組成的集團。
  他們是來自天下各個階級,甚至包括了列侯勛貴和官僚士大夫集團本身的年輕人組成的強大利益集團。
  壹個如此龐大的集團擺在那裏,朝堂諸公那裏敢裝作看不見?
  在沈默了片刻後,大農直不疑就首先出列拜道:“伏唯陛下能明鑒萬事,臣獨奉詔而已……”
  這種能夠刷聲望的事情,直不疑向來就很熱衷。
  而在直不疑之後,少府劉舍和大鴻臚公孫昆邪也先後拜道:“臣等附議……”
  這兩個馬屁精自然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麽?
  就連丞相周亞夫也挪動腳步,拜道:“陛下萬壽無疆!”
  當周亞夫也領命後,此事,自然就沒有人敢反對了。
  瞬間,百官集體拜道:“臣等敢不奉詔?”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心裏面覺得委屈的。
  畢竟,這優待勛臣和貴族,自古就是傳統了。
  哪怕是號稱暴秦的秦帝國,尚且要講人情,給貴族和勛臣以及高官的子弟優待。
  所以,當下就有人弱弱地說道:“伏唯陛下口含天憲,動合陰陽,履則乾坤,只是……陛下,自古榮養功勛貴戚,聖王之道……豈不聞,右賢左戚,國之根本……臣愚昧不達大義,死罪死罪……”
  這就是要拼命也要給自己和自己的後代留下壹些特權了。
  雖然,他們的特權本就已經強大無比。
  劉徹略壹沈吟,也知道,這個事情壹個處理不好,恐怕要出麻煩。
  中國政治,最最重要的就是壹個“以理服人”。
  道理講不通,那就必然有的是人會滿腹委屈。
  相反,只要道理講通了,則是無往而不利。
  就好比劉徹的祖父太宗皇帝,壹個從窮鄉僻壤來到長安即位的皇帝,本身並沒有什麽力量。
  但就是靠著“講道理”,生生的肢解了龐大的元老勛臣集團,放逐周勃等老臣,建立起無上威權。
  也像前不久的石渠閣之會,劉徹也是靠著“講道理”,借著儒家的嘴巴,拆散了強大的三老集團,至少,子孫後代基本上不需要再擔心遇到門閥政治這種可怕的怪物了。
  當然,怎麽“講道理”,也是壹門學問。
  劉徹自也明白,在如今的中國體系下,想要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那是癡人說夢。
  便是表面上的公平公正,也基本不可能。
  妳看那些列侯們,只要壹日還是列侯,就壹天擁有強大的人脈和社會資源。
  他們的子嗣,壹入伍,起點就至少是中級軍官,甚至不乏有人入伍即為校尉、都尉的。
  這是公平公正嗎?當然不是!
  但所有人都習以為常。
  不過好在,這考舉之事,真正的列侯和軍功貴族們,向來不愛。
  最多就是派幾個不成器的庶子和侄子來湊個熱鬧,謀條出路。
  家族的精英,真正的優秀人才,還是將眼光放在軍隊和兵事的鍛煉上。
  畢竟,漢家的體制,文官永遠都被武將壓壹頭。
  壹般來說,假如有可能,不會有軍官想要轉為文職。
  相反,各級文官,做夢都想要領個軍職。
  畢竟,這天下,只有軍中方有黃金屋,也唯有軍中可得顏如玉。
  想要逆襲,唯壹的道路,就是成為軍官,然後壹步步積功,拜為將軍,受封列侯。
  所以,劉徹知道,其實此事是可以“講道理”的。
  畢竟,他沒有觸及列侯和勛貴們真正關切的根本利益。
  考舉制度誕生的官員,也不過是些兩百石、四百石的小官。
  想到這裏,劉徹也不禁輕嘆,自己當初抉擇的正確——若今日的考舉制度是壹次只取數十人,而且壹取就是高級官員,甚至是頂級官員的備胎。
  恐怕,哪怕是他想要改革這個制度,也要流血了。
  不殺他個人頭滾滾,列侯勛貴和官僚集團也不會罷手!
  而如今,兩百石和四百石的小官。
  對於貴族和勛臣們來說,其實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壹念及此,劉徹就道:“朕知有大臣不解朕之意……也罷,朕就與諸卿開誠布公,談壹談此事……”
  劉徹將目光轉向了少府卿劉舍,問道:“少府,朕聽說卿有子侄,分別在元德三年和元德五年,取為甲等士子,可為何卿的子侄取得功名後,卻悶悶不樂?”
  壹說到這個事情,劉舍頓時就愁眉苦臉的拜道:“陛下,臣子侄,蒙陛下不棄,用為大臣,奈何士林有所議論稱:豎子獨賴父祖之威而已……是故,皆引以為恥……”
  劉舍的話,立刻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事實上,列侯勛臣們的子侄,自然有許多廢柴。
  但也存在大量的精英。
  這些精英本就是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資源,即使是真的依靠自己的本身,也可以在考舉場上獲得優異成績——至少不會比寒門士子差。
  但是,正因為存在著加分和優待。
  所以,寒門的士子們,將這些勛貴子侄們全部劃為壹個群體,總覺得他們沒有真才實學,只是靠著父祖的余萌才得以考壹個好成績。
  而勛貴子弟們卻很難反駁。
  因為,他們確實獲得了優待和加分。
  自然,類似的輿論和言論,嚴重影響了貴族中的精英子侄的心情。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