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039章 大戰之前(壹)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7

  九月壬子(二十四)。
  最後壹批漢軍的作戰人員進入前線。
  帶隊的是少府丞成毅,墨苑現任山長楊毅以及太醫署令石穰。
  他們帶來了壹百多名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工匠,以及超過三百人的太醫署醫師及學徒,除此之外,還有十余位墨苑墨者。
  毫無疑問,他們是漢家的寶貝中的寶貝。
  在這個時代,想要培養壹個醫師,壹個工匠,壹個科學家。
  只能拿錢拿時間來堆。
  所以,他們不是來上戰場的。
  基本上,他們只會留在安全的後方。
  最多跟隨大軍主力行動。
  當然,他們也不是全無用處。
  不然,也就不必來了。
  醫生,要處理各種病患和傷兵,盡壹切可能搶救傷員。
  尤其是經過了馬邑之戰後,隨軍醫生,甚至已經成為漢軍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馬邑之戰時,正是因為虎賁衛和羽林衛帶了壹個百人規模的軍醫團,使得漢軍的傷兵得到了及時的救治。
  許多人因此撿回壹條命。
  更多的人,則因此免於殘疾。
  所以在軍隊裏,醫生是最受軍人歡迎和尊重的職業。
  漢軍也需要壹個足夠強大的軍醫團隊來保全自己士兵的生命和身體健全。
  這同樣是來自馬邑之戰的經驗。
  在馬邑之戰後,漢軍統計了本方戰損。
  結果發現,由於有著軍醫的存在。
  大量士兵的生命都被挽回。
  而這些士兵康復後,迅速恢復了戰鬥力。
  至於工匠們,他們是來實地考察秦直道以及協助漢軍,安裝和組裝某些大型器械的。
  墨苑的墨者們,則是希望親自上戰場看壹看自己設計和制造的武器裝備的實際使用情況。
  而跟著他們壹起來的,還有少府剛剛組建起來的壹個“隧營”。
  “隧”是秦漢兩代特有的軍隊編制。
  各大主力野戰軍團以及重要關塞地區,都設置有隧。
  隧的主要工作,就是作為軍隊的輔助力量,修葺各種軍械,修補車馬,架橋鋪路,搭設浮橋。
  換句話說,這其實就是古代的工兵營。
  但,跟其他很多輔助兵種壹樣,“隧”這個兵種壹直不受重視。
  在今天以前,多數的隧隊,都是由刑徒、贅婿、罪犯甚至是司空城旦組成。
  在軍隊裏,他們幹最苦最累的活。
  但戰爭的勝負,卻跟他們無關。
  也就是馬邑之戰後,漢家才開始重視“隧兵”。
  天子下令由少府牽頭,成立了這麽壹個專業的隧營。
  同時,還將這個隧營武裝到了牙齒——當然,是針對他們的任務和工作而言的武裝。
  鐵鍬、鐵鏟、鐵錘、鐵桿等等等等,但凡現在有的工具,應有盡有。
  隧營的兵源,也得到加強。
  就以這個少府編組出來的隧營而言,全營上下接近兩千人。
  每壹個人都是在少府接受了壹年以上專業訓練。
  除此之外,營中還有著大量百工苑學生,少府名匠學徒以及墨苑的學徒。
  其中不乏有出身士大夫和地主的良家子。
  自然,隨著他們的逼格升高,其待遇也就不同了。
  按照長安確定的制度,隧營擁有分享戰功的權力。
  只是,其計算方式有些不同罷了。
  譬如,修復壹條道路,搭建壹條通向敵營的橋梁,在規定的時間內為大軍紮好營寨,修葺好損壞的軍械、車馬。
  這些都被細分成了軍功。
  雖然,可能遠遠比不上前線的將士,斬首殺敵來的痛快。
  但,卻也不再是戰爭的旁觀者。
  而是變成了戰爭的壹員。
  隧營壹到雲中,立刻就露了壹手——他們僅僅用半天時間,就將雲中城中堆積起來的數千套各種損壞的軍械修葺壹新。
  同時還為軍方將弩機和馬刀都保養了壹番。
  這讓義縱立刻就接受了這支專業化的隧營。
  “以後羽林衛也要成立這樣的隧隊!”許多人在觀看了隧營的表演和速度後,也立刻下了決心。
  與這支專業化的技術團隊相比,自己軍裏養的那些隧隊,完全可以丟掉了。
  而隨著隧營的抵達,漢軍進攻前最後的準備工作宣告完成。
  從上郡的增山關,沿著崎嶇的山脈,直至雲中郡的興樂塞、沙陵、固陵壹線。
  十幾個長城的關隘下面,紮滿了軍帳。
  每日炊煙裊裊升起,方圓十幾裏都能看到。
  軍號聲更是響個不停。
  漢家的磨刀霍霍之聲,甚至連壹些在長城附近放牧的部族都清清楚楚了。
  只是……
  這些家夥望了望長城那邊的炊煙和號角聲,大多數都是縮了縮脖子,然後趕著牲畜群,遠遠的離開。
  對他們來說,漢朝要打匈奴?
  他們沒有意見。
  甚至,其中不乏有人感到很振奮!
  攣鞮氏的軍臣,先殺死了老主人,又害的少主暴卒。
  這個單於,在很多幕南部族心裏,其實早就失去了威信!
  當然,也有些傻瓜蛋,使命感十足,想要去給高闕報信。
  但是很可惜,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太卑微了。
  以至於單於庭不許他們靠近和接近河南地,不許他們跨越梓嶺!
  這可真是壹個悲傷的故事!
  當然了,匈奴人在靠近長城的附近,安排了壹些斥候和警哨。
  不過很可惜,這些斥候和警哨,在半個月前,就已經基本被殺光人了。
  殺人者,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同族。
  那些早已經暗中投靠了漢室的部族,就是拿著這些家夥的人頭,作為投名狀。
  兼之,如今正是冬天。
  馬上就是漢朝的新年和壹年壹度的大朝議。
  很多匈奴貴族都認為,漢朝人現在估計都在忙著準備過年和給皇帝朝貢,不可能選擇在這樣的壹個時候,忽然進攻。
  梓嶺的若盧部族更是松懈到了哪怕山腳下傳來了馬蹄聲都懶得出帳去察看。
  在這樣的壹個冬天,不窩在穹廬裏,圍在火堆旁邊,把玩著剛剛買來的大宛女奴,難道還要出門去頂著北風,看壹看是那個不開眼的小兔崽子在瞎胡鬧?
  當然,也不是所有情報和信息,都抵達不了高闕。
  至少,在九月的最後幾天,起碼有十幾個匈奴人,冒著風雪,頂著寒風,來到了高闕、鴻鵠塞甚至榆林關,跟當地的匈奴部族報告自己的所見所聞。
  只是,這些人的地位太低了。
  以至於根本見不到部族的高層。
  通常,他們只能見到部族的低階貴族和武士。
  於是,自然而然的,這些彌足珍貴的情報,被這些低階貴族和武士,當成了笑話。
  漢人要進攻了?
  妳騙鬼呢?
  至於這些勇敢的牧民所報告的什麽長城那邊炊煙濃密,軍號聲嘹亮什麽的。
  被這些家夥歸為了漢人在開宴會或者漢人在玩耍壹類的無關緊要的事情。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