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015章 內閣(二)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7

  劉徹揉了揉有些發麻的太陽穴,深深的吸了壹口氣,將筆放下來。
  現在的事實是:他發現,他找不到周亞夫的合適繼任者。
  與周亞夫同輩的外戚列侯勛貴中,壹個能打的也沒有!
  更重要的是,漢室要當丞相。
  現在是有兩個潛規則的。
  第壹,丞相必須出自列侯集團。
  自高皇帝以來,壹直如此,從未改變。
  哪怕當年的申屠嘉,也是在拜相前的壹個月,封為列侯。
  而且申屠嘉本身的功勛和地位,已經滿足了列侯的要求。
  即使如此,申屠嘉身上最初也承受了莫大的壓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地裏非議。
  其次,欲為丞相,先為禦史大夫。
  八成以上的大漢丞相,是先做禦史大夫,再當的丞相。
  至今為止,僅有平陽懿候曹參、故安文候申屠嘉是例外。(周亞夫、周勃,都不算例外,因為他們是從太尉轉任的丞相,太尉也是三公)
  而現在的禦史大夫是誰?
  晁錯!
  晁錯現在的爵位,只是左庶長……
  不是劉徹或者劉徹的老爹不想給他升。
  實在是這貨在列侯勛貴裏的仇恨值太高了!
  十個列侯裏,起碼有七個是看晁錯不順眼的。
  晁錯那張大嘴,又將剩下三個人,給噴到了自己的仇敵對面去。
  劉徹毫不懷疑,要是自己把晁錯放到丞相的位子上,還給他封侯。
  那晁錯幾乎立刻就會被“刺殺”。
  更何況,將晁錯任命為丞相,必然會引發儒法的分裂。
  好不容易才讓儒法走到壹起,組成統壹陣線,劉徹可不想這麽快看到這個聯盟分崩離析。
  微微思考了壹會後,劉徹提起筆,在紙上終於下寫了壹個名字:薄戎奴。
  然後,劉徹就在這後面寫下原因:枳候,謹小慎微,年富力強,素為外戚表率。
  又,其曾以車騎將軍,侍奉太皇太後。
  曾經出任軍職,哪怕是象征性的軍職,是漢室丞相必備的條件!
  自高帝劉邦立國至今,從未有任何壹個丞相,不是從軍隊走出來的。
  即使是當年被劉徹厭棄和鄙視的張歐,早年也曾經從軍。
  而劉徹復活了軍功勛爵名田宅制度後,這個條件就成了鐵律。
  沒有任何壹個丞相,在沒有軍隊支持的情況下,還能坐穩相位!
  當然薄戎奴在實際上,甚至很可能連劉舍也不如。
  至少,劉舍做了這四五年的少府。
  對於壹般的事務和正常的政務,都已經熟諳於心。
  至於薄戎奴?
  劉徹還真有些懷疑他能不能控制局面。
  但好在,薄戎奴背後是薄太後,靠著太後的威權加持,他還是能有所作為的。
  譬如,當壹個傀儡?
  劉徹拿著筆,繼續在紙上寫下去。
  半個時辰後,就已經寫滿了足足三四頁的文字。
  劉徹拿起來看了看,然後吹了吹墨跡,將這本書合上,放到壹個盒子裏鎖起來。
  望著這個盒子,劉徹長出壹口氣,說道:“未來,朕之後,打開之人,也不知道是誰……”
  但可以肯定,壹定是他的繼承人。
  不知道,當他看到自己的老爹給他留下了這麽多財富的時候,會不會感動的淚流滿面呢?
  站起身來,劉徹走向外面。
  壹邊走,他壹邊回味著自己方才寫在那本書裏的內容。
  以薄戎奴為相,在實際上,就等於劉徹自己放棄了尋找壹個合格丞相繼任者的努力。
  當丞相不靠譜時,其他大臣自然會侵奪丞相的權柄。
  但,這是劉徹所不容許的。
  所以……
  劉徹計劃采用壹種名為集體領導或者說內閣的制度,來幫助他統治天下。
  總的來說,就是壹種三公九卿,聯合處理政務的制度。
  當然,現在還只是壹個初步的概念。
  甚至,這個想法會不會變成現實也不壹定。
  因為,劉徹還沒有跟周亞夫談過這個事情。
  萬壹周亞夫有合適的人選呢?
  要知道,漢室丞相有推薦繼任者的特權。
  如蕭何臨終之前,推薦了曹參。
  盡管當時曹參還在齊國擔任齊相,但呂後卻第壹時間就批準了蕭何的推薦。
  其後曹參病逝,推薦王陵為繼任者。
  哪怕呂後跟王陵其實沒有什麽太多共同語言,也對曹參的決定予以了背書。
  對於現在的漢室來說,丞相正常去職或者病逝。
  是有權力也有資格,向皇帝推薦繼任者。
  而皇帝通常不能無視丞相的推薦。
  更別提,現在的周亞夫,實際上是有著相當於蕭何曹參兩人地位的大臣。
  他推薦的人選,劉徹也不能駁斥。
  想到這裏,劉徹就又轉身回去,打開那個盒子,取出那本在書,在其上面又加了壹些文字。
  再三確認無誤後,他才將之放回原處,鎖起來。
  “朕卻是忘記了,漢家還有左右相國之制!”劉徹長出了壹口氣。
  這樣壹來,他構思的那個制度,就有了壹些框架了。
  在過去數十年的歷史上,老劉家曾經多次用出了左右相國之制。
  每次的目的,雖然都不盡相同,但卻都有壹個共同的特征——特殊時期的特殊制度,以保證國家制度能平穩運行。
  譬如當年曹參推薦王陵。
  但傻子都知道王陵不爽呂後苛待劉氏很久了。
  所以,呂後就自以為聰明的選了陳平看上去很聽話的人做左相國。
  結果……
  反呂的王陵很硬骨氣的回家讀書了。
  看似親呂的陳平,卻在不動聲色之間,串聯諸侯大臣。
  呂後前腳剛剛駕崩,屍骨未寒,後腳,陳平就發動了政變,血洗了諸呂……
  此外,劉徹當初即位時,也是用了左右相國之制。
  可沒過半年,他就受不了張歐的昏庸和無能,找了個借口,讓他回家種田了。
  如今,歷史走了壹圈,又轉回來了圓點。
  劉徹現在確實很難忍受壹個無能之人,占據帝國官員的最高職位。
  因為那會告訴其他人?
  無能、平庸,也可以成功!
  所以,他以薄戎奴為相的考慮,就是基於此。
  外戚為相,在劉氏政權體系下,屬於某種意義的政治正確。
  雖然後世很多人噴兩漢外戚權重誤國。
  但在實際上呢?
  劉徹知道,並且清楚,漢家天下,在某種意義上,是外戚和劉氏聯手打下的。
  當年,劉邦麾下壹百零五位列侯中,至少有壹半列侯,曾經是周呂候的部將,或者曾經效命過周呂候。
  史書雖然抹去了呂澤的壹切戰功和功勛。
  但是,其他列傳和高祖本紀裏,卻總是不可避免的要暴露出那位周呂候曾經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
  漢家天下,劉邦打下壹半,剩下的壹半是周呂候呂澤,拿著刀槍劍戟打下來的!
  而劉氏歷代,也離不開外戚的輔佐和扶持。
  從興盛到衰亡,外戚政治貫穿漢代歷史。
  最終,誕生出王莽。
  但,壹個王莽,不足以抹殺那些曾經在史書上綻放著光輝的外戚們。
  衛青是外戚,霍去病也是外戚,霍光更是外戚!
  而對皇帝本人來說,其實大臣,遠沒有外戚值得信任。
  外戚,在正常情況下,跟國家是休戚與共的。
  劉氏興,他們才有權柄。
  劉氏都要滅亡了。
  外戚自然連草狗都不如。
  更何況,外戚、文臣、武將,本就是漢室政治格局中的三角。
  至少到現在為止,外戚還沒有禍亂國家。
  恰恰相反,外戚是關鍵時刻穩定政局的重要力量!
  更何況,薄氏外戚,其實早就在政壇上沒了什麽影響了。
  劉徹拉他出來,只是讓他墊背的。
  反正,內閣是集體領導。
  外人也很難知道,這個丞相是水貨呢?還是有真材實料。
  現在,用了左右相國,那就能更好的遮掩了。
  更妙的是,左右相國制度,簡直就是天生為了給年輕人設置的制度。
  畢竟,單獨提拔壹個年輕人當丞相,大家會議論紛紛。
  但,假如是壹個外戚,壹個年輕人,那就會少了許多掣肘。
  劉徹甚至還可以將這形容成“簡拔”。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