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為國爭光?
壹開始,我只想做演員 by 油炸大金
2021-11-27 20:45
今年戛納,《青紅》是唯壹壹部獲獎的華語電影。
《最好的時光》壹獎未拿,侯曉賢自己說‘戛納的評選是這樣,先去挑片子,然後找到評審團,來決定今年的方向。不同的評審團最終的結果不壹樣,每年都會調整,有時候選的片子會很悶,有時候比如去年選的就是新導演比較多。’
還有媒體替他惋惜,說什麽‘侯曉賢戛納定律六次應驗:入圍必遇華語勁敵!’
哪有什麽勁敵?
《活著》那年碰到了《低俗小說》,依然斬獲評審團大獎和影帝……
就這,壹堆人吹捧侯曉賢是電影大師……
景未動,人未動,只有羊吃草的嘴在動;
山未動,水未動,只有拍水的鏡頭在動;壹圈羊,壹攤水……
請問這叫哪門子的大師水準?
拍水拍得時間長就叫有水平了嘛?
文藝片也不用這麽拍攝啊,壹味的沈悶、晦澀真不算是好電影,拍沈重題材而同時又能拍的不沈悶、不苦逼這才是算有真本事!
白居易的作品給老太太聽聽懂了才公布,導演沒本事把文藝表現的通俗易懂關觀眾什麽事?
貝多芬的音樂不懂的人也會覺得好聽,即使審美鑒賞低的人,聽他們的音樂聽不出什麽內涵深奧以及反映他們創作時的內心活動,但就音樂本身而言,他們聽著也會覺得挺悅耳,不是噪音……
楊德昌的《壹壹》、《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很長,但看著壹點也不悶。
侯大導演有這本事?
別總說小眾,電影好歹還有聲音,有影像,算是生動有趣了。真說小眾,那還得是文學作品中比較先鋒,實驗性的作品,無論小說還是詩歌,比電影難懂多了!
當然啦,大林子這種理論是基於主流思想,我們就是認為藝術要為人民服務,這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逐漸成為主流的思想,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和中國傳統文以載道的觀念……
但是這並不能稱之為普遍意義的標準,以人為本之外,還有唯美主義、意識流、荒誕派這些理念……
也許人家不是裝逼,就是懂呢?
既然懂,那為什麽戛納不給他獎呢?
不知道……
……
老美的音樂宣傳跟國內差不多,各種趕場子打歌。
當然,他們沒有什麽特別專業的類似韓國三大電視臺那種打歌節目,他們主要集中在電臺,還有Grammy,VMA,AMA,BBMA等等頒獎禮,上去來個經典現場就有可能冠N周,還有維密,聖誕季等等造成壹定效應都能促成單曲大火……
不過時間不合適,環球安排了他上了壹次《今夜秀》,主要宣傳歌曲。
效果很好,沈林本來就是很坦誠的人,人家問什麽,他就回答什麽。
“我是單純運氣好,沒想過征服美國粉絲,我就唱個歌,環球的人看重了,覺得不錯,幫著發行了壹下;”
“那我覺得他們也不會騙我,畢竟我也沒什麽值得他們騙的!”
“我覺得挺神奇的,真的,沒想到自己在美國也有這麽多歌迷,我印象裏美國流行音樂是全世界的潮流,能唱,會跳,能唱跳,玩鄉村音樂,舞曲,抒情的,都有世界級巨星,誰care妳壹個東亞來的生面孔?”
“挺感動吧……”
對了,他還當場拿吉他彈奏了壹段《you are bueatful》
這期節目播出後,《you are bueatful》單曲百強榜排名上升了八位,排在第六位了。
沈林交了壹首《Boom Clap》,環球想交給林賽·羅韓演唱。
這個時候的林賽·羅韓還是環球力捧的超級新星歌手,去年的首張專輯《Speak》,全美銷量超過300萬張!
但找不到她錄歌——人家忙著跟巴黎·希爾頓、妮可·裏奇混在壹起,過紙醉金迷的生活。
旗下天後瑪麗亞·凱莉不適合這種歌,幹脆沈林自己唱了!
環球跟沈林意見壹致,暫時不要發專輯……
……
“《青紅》是藝術電影,能拿到1200萬的票房成績,已經出乎意料了……”
“沈林演什麽片子,主要看他自己……”
六月初,北京,《青紅》票房慶功,面對記者提問,趙姍回答的很坦誠。
沈林雖然不在,但他依然是主角!
“他現在還在美國,匯合福克斯方面的編劇,做美版的《北京童話》……進展,還挺順利,不出意外,再過壹個禮拜,他應該能回國。”
“為國爭光?算不上,他只是拿錢辦事……”
有記者詢問沈林會不會出演好萊塢電影。
趙姍點頭:“確實有壹些片子發了邀請,但是形象、戲份不是很好,我們壹旦接了,意味著以後就只能走這種路線了……”
“好萊塢主流電影體系裏面,男演員壹般是某種意義上的英雄角色,在好萊塢的眼裏,很多膚色的人已經被賦予了臉譜化的定義!白人世界不容易接受壹個黃皮膚不太講英文的英雄。女性角色壹般是某種意義上的幻想對象,這個層面上異域風情是壹種重要的審美。當然,這裏多指的是商業片,如果是藝術片,美國電影也就沒有多少必要植入壹個亞洲面孔了,不過我們也不放棄,美版《北京童話》裏,他會出演男二號……”
頓了頓,她補充壹句:“美版的《北京童話》叫《星運裏的錯》……”
旁邊,廖番問寧昊:“妳最近有跟他聯系嗎?”
“有……但聊的不多,感覺他挺累的!”
廖番點了點頭:“在人家地盤混飯吃,哪有那麽容易!”
寧昊也感慨了壹下,兩人碰杯,替遠在美帝深處水深火熱的大林子致以誠摯的敬意!
《星運裏的錯》劇本框架,去年沈林就已經發給了大衛·T·弗蘭德裏,他是福克斯探照燈的大制片人,很滿意沈林的修改——廢話,就是按照《星運裏的錯》修改的。
沈林這次去美國,跟他壹起選定了導演,馬克·韋布,美劇《辦公室》的導演,也是後來《和莎莫的500天》的導演。
壹個星期沒到就搞定了!
然後是選角……
大衛親自帶著沈林,讓他親自體驗了壹把試鏡紅沙發是什麽感覺……
沈林最開始有點擔心,大衛擺了擺手,我們是獨立電影!
——《星運裏的錯》成本是750萬美元,標準的小投資,但也跟獨立扯不上關系啊……
不過大衛都這麽說了,入鄉隨俗嘛!